开云体育(kaiyun)官方最新版2022最新官方网站下载/手机版
SZSE:002741
开云体育全站手机版
NEWS
公司新闻Corporate News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双碳战略人才先行助力氢能产业快速发展
信息来源:来源:开云体育最新平台 作者:开云体育全站手机版时间:2024-05-16 03:30:57

  双碳背景下,国家密集出台氢能产业扶持政策,加速氢能产业化进程,行业预期不断升温。

  与此同时,氢能人才供不应求,一方面人才教育培训需要一定周期,各大院校较少开设直接相关的专业,人才供应滞后,导致市场供需不平衡;另一方面行业的从业门槛并不低,同时还需复合型人才;此外企业自身人才教育培训也面临诸多困难。

  2022年前后,国家积极出台了多项相关人才政策,各大院校对氢能人才的培养也在不断转型。校企合作、人才标准成为企业关注最高的两个人才议题。

  同氢能产业链庞大的人才需求相比,人才供给存在明显不足。招聘渠道主要以社会招聘和内部转岗为主,校园招聘和校企合作仅占很小比例。而招聘领域大多数来源于:氢能领域及新能源领域。对于燃料电池汽车行业而言,除了传统的结构工程师、热系统工程师及电气工程师等,可以从传统汽车企业转入,其他工程师人才均需要二次培养。

  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中汽人”)调研发现部分岗位人才紧缺,同时根据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预测未来以下几个领域将产生人才匮乏:

  一是上游的制储运氢环节,缺乏储氢系统开发、材料应用工程师等相关人才;由于现在有制氢技术成本高、灰氢占比大,未来电解水制氢可作为长期发展趋势,氢储运、氢安全作为氢能走向实际应用的关键环节,将会产业部分岗位人才需求。

  二是燃料电池系统及开发领域,缺乏燃料电池系统开发/系统集成/系统应用工程师、双极板开发/膜电极开发/电堆开发工程师,如电化学工程师、材料工种师等。此外,燃料电池系统标定工程师、电控系统功能开发工程师、软件开发工程师、燃料电池设计工程师等人才也存在某些特定的程度的紧缺。

  三是下游新能源汽车的终端领域,新能源产品设计、燃料电池客车工程师、动力系统集成工程师等有所缺乏。

  随着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逐步规模化,除了上述研发技术人员有所紧缺,具有全产业链知识的领军人才也十分稀缺。此外,中汽人调研还发现,复合型、工程化的研发技术人才也较为短缺。

  在专业能力方面,氢能产业所需人才是知识复合型人才,具有跨学科、跨行业的特点,既要熟悉燃料电池、电机、电控、电子信息等知识,也要了解材料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化学反应工程等知识,而目前市场上的氢能专业人才大多基础知识储备不足,知识结构单一。

  在工程实现方面,氢能人才目前缺乏工程经验,该行业的发展阶段还比较新,从专业研究向工程落地转化的时间不长,因此工程化人才缺乏。对公司而言,尤其需要既懂得研发、又懂得工艺的复合型人才。

  氢能人才数量的紧缺以及对素质能力的复合型需要,加剧了人才抢夺的热度,导致人才频繁流动,为企业培养带来挑战。

  2021-2022年国家双碳战略愈加清晰,国家连续出台多项有关政策,双碳人才也变得炙手可热。而在氢能及燃料电池领域,人才需求和薪酬水涨船高。中汽人查阅了职友集公布的一线城市某两家燃料电池头部企业的薪酬数据,2021年较2017年的薪酬增长分别为53%和79%,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1.26%和15.69%,且均是在2021年薪酬增幅突然加大。某招聘网站显示燃料电池相关的工程师,月薪基本在2万以上。即使是在薪酬如此可观的情况下,企业仍然很难招到合适人选。

  双碳战略及氢能产业的兴起,人才流动性加大,很多人员还未参与一个完整的产品研究开发流程,就去了另一个企业,企业较难持续系统地培养人才。

  目前院校端较少有直接对口的本科专业,在学科交叉、跨域培养方面还未形成体系,导致人才储备不足。2022年企业招聘过程中,氢能领域人才大多数来源于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专业;在大学里做过相关课题的学生,企业也会考虑招聘。由于没对口专业,企业要进行二次培养。缺乏对口院校与专业,成为校招难的一大痛点。

  在此情境下,为全面服务“双碳”目标,持续深化学科融合,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积极优化氢能专业布局。

  2022年2月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将华北电力大学的“氢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正式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该专业设置在工学类的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之下。2022年首届在北京和保定各设一个班,每班30人,同时设置氢能公选课程模块强化人才教育培训,预计每年培养90-120人,为产业输送人才。在该校大电力学科体系支撑下,氢能专业以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等学科为牵引,有机融合制氢模块(电化学、化工、材料)、氢储运模块(能动、物理、材料、机械)、氢安全模块(化工、控制、材料)、氢动力模块(能动、物理、电气)等多个氢能模块课程。设置了全方位跨学科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的22门精品课程,形成氢能科学与工程学科本硕博培养体系。该学院还联合电网、新能源等多个领域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人才教育培训,例如与长城汽车公司筹建国际氢能学院。

  同年5月,北京化工大学的化学工程学院组织了氢能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氢能本科专业申请研讨会,提出申请氢能本科专业与交叉学科博士点的建议。

  2019年10月,“氢能技术应用”专业入选《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9年增补专业,该专业属于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里的新能源发电工程类。截止目前,共12家职业院校在教育部备案了该专业,其中广东省和吉林省数量较多。

  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氢气制备企业、氢燃料电池生产企业、氢能汽车生产企业、加氢站、氢能应用领域的企业。

  2022年4月24日,教育部印发的《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提出加快储能和氢能相关学科专业建设。

  2021年12月27日,辽宁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辽宁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指出,支持辽宁科技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沈阳化工大学、大连交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高等学校加快新能源、储能、氢能、碳减排、碳汇、碳排放权交易等理工类学科建设和人才教育培训,培育绿色低碳领域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和能源学院。

  2022年6月6日,深圳市印发的《深圳市培育发展新能源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指出,依托市内高等院校筹建氢能科学院,开展氢能重大技术突破及顶尖人才引进和培育。

  2022年6月20日,上海市印发的《上海市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提出发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以及中科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和硅酸盐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围绕前瞻和颠覆性技术开展研究布局,鼓励高校培育氢能相关学科专业,鼓励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开设相关学科专业,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及其他从业人员。

  基于氢能行业当前的人才现状,行业对于校企联合的呼声很高。中汽人认为,在促进增量人才教育培训方面,校企合作大有可为,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是加强项目合作。通过校企项目签约、联合培养,高等院校破除“唯论文”观念,将课题研究方向与企业实际的需求挂钩,攻克关键领域实际难题;公司可以提供实习基地,设立研究生工作站,增加无法在校内进行的实践培养环节(例如氢安全),弥补实高校实验室设备缺乏的不足,加强学生在工程实践方面的培养;鼓励学生参与企业技术产品研究开发应用,为氢能人才教育搭建良好平台。

  二是引进优秀师资。氢能行业存量人才较少,设置新专业后,符合标准要求的教师更为稀缺,可优先考虑从现有研究院或企业中邀请有经验的专家进入高校兼职;招收国内外知名高校优秀博士生,纳入准聘教师队伍。

  三是联合开发设计课程教材。氢能作为新交叉学科,目前尚无完整的学科体系和课程教学体系,在开发设计时,应将教学、研究与产业紧密结合。聘请研究院或企业工程师,从岗位出发,基于典型的工作任务设计课程教学体系,开发面向产业需求的理论教材;培养专业化、多元化、前瞻性思维的人才,解决企业转移国外技术而不知基础原理问题,从根本上提升公司技术能力。

  据中汽人研究,2020年至今,国家与相关行业协会在开展的相关职业/工种有“电池制造工”“电池维保工程师”,对其他氢能及燃料电池相关的职业/工种及等级评价还相对较少,同时对于氢能行业的紧缺人才目录还没有系统的梳理和研究。

  在行业人才紧缺、院校培养输出尚需时间的窗口期,职业工种与人才标准对行业的指引特别的重要。行业内部的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应与行业协会联合,牵头梳理相关的紧缺人才目录及需求量较大的职业工种,尽快出台相关人才标准,以推动行业人才的培养与供给,缓解行业人才短缺。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开云体育2022最新版官网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开云体育2022最新版官网.
开云体育2022最新版官网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 开云体育(kaiyun)官方最新版2022最新官方网站下载/手机版.